一、什么是胆囊息肉?
简单来说,胆囊息肉就是长在胆囊内壁上的“肉疙瘩”或“小隆起”。它是在B超检查中常见的发现,大多数是良性的,但其中有一小部分具有恶变(发展成胆囊癌)的潜在风险。
您可以把它想象成胆囊这个“小房子”内墙上长出的一些“小疙瘩”。
二、胆囊息肉的常见类型
胆囊息肉其实是一个统称,它包含多种类型,主要分为两大类:
1. 真性息肉(由胆囊壁细胞异常增生形成)
· 腺瘤性息肉: 这是最重要的类型,因为它被认为是癌前病变。虽然它在所有息肉中占比不高(约5-10%),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会逐渐演变成胆囊癌。
· 腺肌瘤: 属于增生性息肉,是胆囊壁组织良性增生所致,一般认为是良性的,恶变率极低。
· 炎性息肉: 由慢性胆囊炎长期刺激引起,通常也是良性的。
2. 假性息肉(非细胞增生,而是由其他物质堆积形成)
· 胆固醇性息肉: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,占60%以上。它是由于胆固醇代谢异常,胆固醇结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,被巨噬细胞包裹后形成的黄色小结节。通常是良性的,基本没有癌变风险。
总结: 我们平时体检发现的大多数息肉(尤其是多发、小尺寸的)都是良性的胆固醇息肉。医生最警惕的是腺瘤性息肉。
三、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?
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没有任何症状。 很多人都是在例行体检做B超时偶然发现的。
少数人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,但这些症状通常与息肉本身关系不大,更多是与合并的胆囊疾病(如胆囊结石、慢性胆囊炎)有关:
· 右上腹隐隐作痛或不适
· 腹胀、消化不良,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
· 恶心、呕吐
· 极少数情况下,如果息肉脱落堵塞胆囊管,可能引发急性胆囊炎,出现剧烈腹痛、发烧等。
四、如何发现和诊断胆囊息肉?
腹部B超(彩超)是发现和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、最主要方法。
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:
· 息肉的大小、数量、形态
· 息肉是带蒂的(有细根)还是广基的(基底宽)
· 是否伴有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
对于难以定性的息肉,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增强CT、磁共振胰胆管成像(MRCP)或超声内镜(EUS) 等更精密的检查,以帮助鉴别其良恶性。
五、发现胆囊息肉后该怎么办?——治疗与随访策略
根据息肉的风险高低,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:定期观察和手术治疗。
1. 定期观察(适用于绝大多数低风险息肉)
· 对象: 直径 < 10毫米、没有上述高危特征的息肉。
· 方法:
· 息肉 < 5毫米: 建议每年复查一次B超。
· 息肉 5-9毫米: 建议每6-12个月复查一次B超,密切监测其大小和形态的变化。
· 如果连续复查2-3年,息肉大小和形态稳定无变化,可以适当延长复查间隔。
2. 手术治疗(微创保胆取息)
· 对象:
· 直径 ≥ 10毫米的息肉。
· 息肉虽<10mm,但具有上述多个高危特征(如单发、广基、快速增长等)。
· 伴有明显临床症状,且排除了其他消化道疾病。
· 息肉合并胆囊结石,尤其是结石较大或多发者。
· 手术方式:微创保胆取息术通过纤维胆道镜,在无视觉死角及盲区,可视且近距离放大数倍直视清除息肉,极小的息肉也可完全清除,患者全程无痛的情况下完成保胆取息。
特别提醒: 不要因为害怕手术而迷信“药物化掉息肉”的偏方。目前,没有任何特效药被证实能够消除已经形成的胆囊息肉。科学随访和必要时的手术是唯一可靠的方法。

六、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?
虽然生活方式不能直接消除息肉,但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胆固醇水平,减轻胆囊负担,可能对预防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和发展有益。
1. 均衡饮食: 低脂、低胆固醇饮食,多吃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物。
2. 控制体重: 肥胖是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。
3. 规律进食: 按时吃早餐,避免空腹时间过长,以免胆汁在胆囊中储存过久、过度浓缩。
4. 戒烟限酒。
总结
· 胆囊息肉很常见,绝大多数是良性的(尤其是胆固醇息肉)。
·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。
· 处理的关键在于鉴别其良恶性风险。
· 对于小息肉(<1cm),定期B超随访是安全且必要的。
· 对于大息肉(≥1cm)或具有高危特征的息肉,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防癌变。
最后,如果您在体检中发现了胆囊息肉,请不要过度焦虑,但也切勿掉以轻心。最重要的一步是带着您的B超报告,去正规医院的肝胆外科或普外科就诊,听从专业医生的判断和建议。 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,为您制定最合适的随访或治疗方案。